熬夜加班的年轻人,可能还不知道自己患上了糖尿病|腾讯新闻谷雨数据
出品丨腾讯新闻 谷雨工作室
版权声明:腾讯新闻出品内容,未经授权,不得复制和转载,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
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,今年的主题是“用爱和教育守护糖友明天”。
被呼吁关注的疾病有很多。糖尿病是其中之一,可能让你熟悉又陌生。
如今,糖尿病不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,也正在悄悄盯上年轻人。
01
三分之一的人,
处于糖尿病前期
糖尿病控制不难,但却是终身疾病——我们暂未找到治愈它的方法。这意味着,控制血糖可能成为一辈子的任务。定期吃降糖药、饭前自行注射胰岛素,是患者们的日常。
患者中,绝大多数患上的是2型糖尿病,常见于成人,更多被相信源于后天因素。
而1型糖尿病则来自先天的免疫缺陷,导致身体无法分泌胰岛素。在亚洲地区较为少见。此外,还有部分孕妇出现的妊娠型糖尿病,在孕期存在暂时的血糖异常,也有可能在数年内转化为长期的2型糖尿病。
无论哪种糖尿病,一个典型的判断方法是“三多一少”。如果你总是觉得多饮(口渴)、多尿、多食(易饿),甚至在没有减肥的情况下,有消瘦的情况,那么糖尿病的可能性,你需要注意了。
这些症状看上去无足轻重,但糖尿病真正的诊治难题在于其并发症。世界卫生组织认为,糖尿病是已知并发症最多的一种疾病。一方面,随着时间推移,高血糖的问题会逐步损害眼睛、心脏、肾脏、神经等身体系统,直至卒中(中风)、视力下降、足部溃烂等问题的出现。
中国疾控中心等机构的学者,在2021年底新公布了一项研究,对2013年与2018年的17万余名中国大陆参与者进行了糖尿病调查。
糖尿病前期问题表示血糖指标已经出现异常,但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,因此视为从正常转向糖尿病的过渡状态。
2018年的调查结果显示,对比2013年,不同年龄段与性别的参与者出现糖尿病前期问题的比例整体上升。其中,中国男性的上升幅度最高,升至41.2%。随着年龄增长,存在糖尿病前期问题的比例也随之上升。但18-29岁年轻人的比例也不低,超过四分之一。
而如此高的人群比例意味着,糖尿病,真的与我们相伴而行。
02
糖尿病的知晓率很低,
年轻人尤其低
长期以来,由于代谢能力减弱等因素,糖尿病在中老年群体中比较常见。年轻人与之似乎关系甚远。但这些年的证据也显示,这个病已经悄悄盯上年轻人。
一份发表在《糖尿病学》(Diabetes)的研究就显示,从2008年到2013年,尽管中国年轻群体的糖尿病患病率明显低于平均水平,但从增速来看,年轻群体的规模扩大得更快。
具体来说,糖尿病的患病率从3.2%上升到了5.9%。短短五年,增长迅速。当十年过去,比例恐怕只增不减。
年轻人患上糖尿病,另一个头疼的问题是知晓率低,也就是不知道自己得了糖尿病,这一直是糖尿病防治的难题。原因在于糖尿病早期的症状非常隐匿,在慢性发展中很容易被忽视。
中国疾控中心领衔的调研结果显示,从2013年到2018年,被检测出患有糖尿病的参与者中,知道自己患病的比例从36.5%变为36.7%,几乎没有明显改善。这意味着,一直以来,有三分之二的患者根本不知道患病。
其中,年轻人的知晓率尤其低。2018年的结果中,18-29岁与30-39岁的糖尿病患者知晓率仅为14.6%与22.9%——觉得跟自己关系很远,所以也不会关心。但慢慢发展的病情,可能稍不注意,就在打拼事业的生活中转化为了更严重的健康问题。
那么,哪类年轻人尤其容易得糖尿病?
已经有不少研究调查了各项生活方式与糖尿病之间的联系。糟糕的饮食习惯、久坐、熬夜、失眠、抽烟、饮酒、工作压力大等因素,都已被验证会提升糖尿病患病的风险。
具体来说,饮食习惯方面,长期不吃早餐,热衷甜食与饮料,以及油炸食品的摄入,都是造成糖尿病的显著预测因素。
尽管爱吃甜食并不会直接导致糖尿病,但甜食以及其他高热量、重口味食物间接带来的碳水与脂肪“炸弹”,让胰岛素予以应对的分泌压力上升。久而久之,胰岛素“抵抗”,代谢出现问题的概率就会增大。
面对这些生活方式问题,年轻人其实很尴尬——说不定恰好全中。
工作生活已经够苦了,没想到压力本身也会诱发糖尿病。想暴饮暴食缓解压力,结果过度的饮食更会往糖尿病的方向迈进一步,步步惊心。
03
当然,文献通常是警钟长鸣。至于会不会真的导致糖尿病,家庭遗传、个人体质与运气都是因人而异。但科学界的共识是,改善生活方式,对防治糖尿病真的很重要。
例如,有充足的证据显示,体重与糖尿病紧密关联。当一个人的体重指数(BMI)达到肥胖,所对应的糖尿病患病率也会非常高——当病情出现,胰岛素功能异常又会造成机体对供能物质的快速消耗,反过来带来体质下降与体重减轻。
研究还发现,相比中老年人,年轻人的肥胖问题更容易招致糖尿病。
我们当然会意识到,肥胖与饮食、运动情况有关。这也是早些年,糖尿病被称为“富贵病”的原因,因为“吃得好,动得少”。当大家的生活水平总体改善,这一戏称少不了刻板印象,但对于都市人而言依然具有道理。
办公室久坐后来一场运动、多安排一些清淡饮食,不仅是对于糖尿病预防,对于综合健康都是大有裨益。
然而这几年,年轻人对糖的关注走向了弯路。在明星、网红安利下,“控糖运动”开始流行,提倡低糖、无糖饮食,甚至使用各项“抗糖”产品,美其名曰促进健康、美容抗老。
年轻人关心糖摄入并不是坏事。把点奶茶时的七分糖改为无糖等减糖小习惯,也值得提倡。然而,“抗糖原教旨主义”所奉行的“吃糖就是罪恶”,很可能是一种过度反应。
身体的糖化反应不会因为戒甜、戒主食就停止,而糖的长期摄入不足造成的低血糖,同样威胁健康。况且,一些“抗糖”产品缺乏效果监督。花大把的价格“抗糖”,所付出的可能只是一些智商税。
北京青年报曾报道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的实验结果,“脱糖电饭煲”不能降低人体的血糖含量。尽管在理论上,可以减少简单糖的摄入,但也容易造成维生素的流失,得不偿失。
如果其他习惯不变——饮食习惯不好、少运动、睡眠不足、压力大,糖尿病同样可能找上门来。
面对慢性进展的糖尿病,一个明确有效的做法是及时拦截它。在社交媒体平台,不少人分享了自己患上糖尿病的经历。其中频繁提到的字眼就是“体检”:本以为身体无恙,却在体检中发现了血糖指标的异常。
因此,无论单位是否安排定期体检,提前筛查总是必要。才可以在糖尿病显现端倪的时候,快速切入治疗。
而此前研究显示,在糖尿病知晓率低的基础上,能及时治疗并控制糖尿病的人群会进一步减少。算下来,总体的糖尿病患者中,能有效控制病情的人仅占10.8%。早些年,由于地方医疗条件与自身经济条件的局限,这些关于糖尿病的悲剧经常出现在欠发达地区。
而考虑到年轻糖尿病患者的知晓率更低,逐步筛下来,控制病情的人也会更少。
糖尿病歧视的问题虽然不普遍,但也让许多人忧心忡忡——一根据《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(试行)》,患有糖尿病,如果病情明显,是不能通过公务员招录的。这给要考公务员的年轻人敲响了警钟。
归根结底,身体健康属于自己。大快朵颐或者懒懒散散的时候,适当“管住嘴,迈开腿”的经验总是有用。而不至于当疾病傍身,面对奶茶、蛋糕、美味的夜宵,只有眼馋的份。
[1] Wang, L., Peng, W., Zhao, Z., Zhang, M., Shi, Z., Song, Z., ... & Wang, Y. (2021). Prevalence and treatment of diabetes in China, 2013-2018. JAMA, 326(24), 2498-2506.
[2]中国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.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(2020年版)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_P6kfSxa05IPEIKSyi34kw
[3] Fryk, E., Olausson, J., Mossberg, K., Strindberg, L., Schmelz, M., Brogren, H., ... & Jansson, P. A. (2021). Hyperinsulinemia and insulin resistance in the obese may develop as part of a homeostatic response to elevated free fatty acids: A mechanistic case-control and a population-based cohort study. EBioMedicine, 65, 103264.
[4] Chen, Y., Zhang, X. P., Yuan, J., Cai, B., Wang, X. L., Wu, X. L., ... & Li, X. Y. (2018). Association of body mass index and age with incident diabetes in Chinese adults: a population-based cohort study. BMJ open, 8(9), e021768.
[5]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. What is Diabetes? https://cdc.gov/diabetes/basics/diabetes.html
[6] 世界卫生组织. 糖尿病. https://www.who.int/zh/news-room/fact-sheets/detail/diabetes
[7] Zhang, N., Du, S. M., & Ma, G. S. (2017). Current lifestyle factors that increase the risk of T2DM in China. Europe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, 71(7), 832-838.
[8] Green, A., Hede, S. M., Patterson, C. C., Wild, S. H., Imperatore, G., Roglic, G., & Beran, D. (2021). Type 1 diabetes in 2017: global estimates of incident and prevalent cases in children and adults. Diabetologia, 64(12), 2741-2750.
[9] Hu, C., & Jia, W. (2018). Diabetes in China: epidemiology and genetic risk factors and their clinical utility in personalized medication. Diabetes, 67(1), 3-11.
[10] Zhou, M., Wang, H., Zeng, X., Yin, P., Zhu, J., Chen, W., ... & Liang, X. (2019). Mortality, morbidity, and risk factors in China and its provinces, 1990–2017: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7. The Lancet, 394(10204), 1145-1158.
[11]默沙东诊疗手册-大众版.糖尿病 (DM) https://www.msdmanuals.cn/home/hormonal-and-metabolic-disorders/diabetes-mellitus-dm-and-disorders-of-blood-sugar-metabolism/diabetes-mellitus-dm
[12] 北京青年报.“脱糖电饭煲”降糖70%?实际没差异. https://m.gmw.cn/baijia/2020-11/02/1301751274.html
[13] Bai, A., Tao, J., Tao, L., & Liu, J. (2021). 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diabetes among adults aged 45 years or older in China: A national cross‐sectional study. Endocrinology, Diabetes & Metabolism, 4(3), e00265.
[14]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. 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(试行)http://www.gov.cn/xinwen/2016-10/13/content_5118377.html